喜报
成都金苹果公学 “脑科学视域下小学生注意力培养研究”课题经学校申报、区教育行政部门推荐、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评审后,成功立项为2020年度成都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一、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对大脑的研究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并取得了一系列意义非凡的成果。
脑科学的研究最为关键的领域还在于塑造人脑本身,而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在发展和建构我们的大脑。基于脑科学的课堂教学,就是基于大脑的发展规律实施教育活动。
今天,现代化的教育已经无法脱离对脑科学的研究。任何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品质的提升;任何一项知识的获取、合作的建立、行为的变化、情绪的调节;以及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反应力和自控力的养成都与脑科学密不可分,其背后都是对大脑的深层认识与科学塑造。
愉快又高效的学习能否实现?学习的设计如何遵循大脑发育规律,不超前也不延迟?学习环境和心理情绪会对大脑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基于科学的大脑分工规律实现在创新性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培养上的突破?脑科学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如何带动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又将给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带来怎样的影响?
公学把握住脑科学走进课堂的契机,希望借用脑科学的科学理念,让课堂上的注意力训练更有科学性,用更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提升专注力。

二、探索学科融合 提升核心素养
课题引领 深化研究
公学积极参与脑科学研究,成立了由心理教育老师及各学科老师为主研团队的脑科学课题组,探索基于脑科学的提升小学生专注力及思维能力的研究。
课题组在中低段开启了提升孩子学习力为导向的注意力提升专项训练研究,对中低段的孩子进行了一系列视听觉的注意力训练,对其跟踪访问,发现大部分孩子在班级中听课的效果,以及回家做作业的效率有显著提升。对于孩子在学习上的不适应行为表现如何做出区分,有哪些脑方面的生理机制,如何在学校实际教学中老师结合自己的学科特色,和脑科学为导向的理论基础,形成学科特色的注意力训练将是课题组进一步探究的重点工作。


双线融合 智慧共享
同时,我校开启了线上下线双线融合的脑科学探索学习——心理老师通过录制微课向全校师生普及有关大脑发育、保护大脑和提升大脑能力的科普知识。同时,将持续开展脑育知识与学科知识相融合的学科融合课程和心理专项课程。
专家指导 交流提升
在教科院专家组老师的指导下,课题组开启了基于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课堂中,老师将脑育策略及注意力训练方法和各学科的常规课堂有机结合,通过活动场景的设计,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通过相互间的讨论,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通过课堂实践,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创造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所的薛涓博士充分肯定了我校脑科学课题中的课程体系建设,并对课题的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大脑测评 揭秘“五力”密码
目前,我校课题组已在低、中、高三个学段陆续开启包含注意力、记忆力、自控力、思维力和反应力训练的大脑课堂初次测评活动,测评中孩子们通过完成不同形式的脑力游戏测评,测试自己的“五大力”,反映孩子们在这五个方面的大脑水平。



测评后,心理老师就测评结果与参加测评班级的学科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以期探寻提升孩子们“五大力”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四、专业成长,一路同行
家校合力,爱在延伸。为了指导和帮助家长更加深入地了解脑科学知识,课题组还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家长延伸课堂,包括邀请脑科学专家进校园、年级家长会知识普及、分班家长会知识普及和家长心理沙龙等丰富的活动。
PAT教育论坛 走进孩子的世界
2019年12月PAT家庭教育论坛中,北京脑科学重点实验室的秦绍正教授向家长科普脑科学方面的知识,从脑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孩子们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情况,并进行现场答疑解惑。

年级家长会 分学段指导
公学专业心理教师在年级家长会上,分学段特点地向家长进行脑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相应的训练方法指导。同时,班主任老师在分班家长会上也进行了主题明确的脑科学知识普及,以期让家长具备相应的脑育知识来更好地促进孩子们成长。


家长沙龙 聚焦脑育意识
此外,每学期的家长心理沙龙中,心理老师都将向家长们介绍脑科学相关知识,联系学生实际,在活动和互动中增强家长的脑育意识,为从脑科学的角度育儿打下基础。


希望通过公学 “脑·育”的行动实践,实现“让每一位老师都成为脑科学工作者、让每一个教室都成为脑科学的实践基地,让每一节课都是脑科学的应用场景”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