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断别人的谈话,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引起的,这种行为大体在以下几种情况出现:
1、孩子对讲话中的部分内容感到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解决心中的“疑问”。
2、别人谈论的内容,孩子曾经听说过或有点似懂非懂,产生“共鸣”、激动,急于想表达自己,讲一讲自己的想法。
3、孩子独自玩耍或独自尝试着做某件事遇到了困难,这时他急于求得帮助,可能会不顾场合打断别人的谈话。
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既不能放任不管,又要注意处理方式。
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1、“因事制宜”。即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导。当孩子对大人谈话内容提出疑问,或遇到困难求助时,千万不要因一时恼火而当着别人的面训斥孩子,否则会伤害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家长可以跟孩子讲明,谈话结束后再解答,还可以再夸奖他一句:“你真爱动脑筋!”这样孩子是会谅解,并愿意等待了。但事后一定要履行诺言,并教育孩子在别人谈话时不要随便地打断,告诉他这样做是不礼貌的。
如果大人在闲聊时所谈及的内容使孩子产生“共鸣”,孩子因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打断别人的谈话,家长不妨给孩子一个“表现”的机会,先征求另一位交谈者的意见,然后让孩子参与进来。不过,谈完话后应很委婉地指出孩子刚才随便插话是不对的。这样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你的批评,因为孩子的“表现欲”已经得到了满足。
2、“相机诱导”。即家长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来对孩子进行教育,对孩子加以启发和诱导,特别要注意运用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情来教育孩子,使他们受到启迪和提高。例如,爸爸妈妈带孩子上街玩,看到了别的孩子在其父母和别人讲话时插在中间吵个不停而受到批评,就可以问自己的孩子:“刚才那个孩子做得对不对?为什么?你喜欢他吗?”让孩子在思考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3、“言传身教”。即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是“行”,这对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孩子的模仿力较强,但又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父母就是孩子直接模仿的对象,因此家长应树立起一个礼貌与人交往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