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你听我说,我们家有三个电视机。”
B:“真的呀?”
A:“真的!一个是爸爸的,一个是哥哥的,还有一个是我的。”
B:“那你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动画片啦?”
A:“当然啦!可以从吃完饭一直看到睡觉。”
B:“我真羡慕你!”
当这个孩子的谎话被揭穿时,他受到了母亲的斥责。妈妈责备他“撒谎就不是好孩子。”
儿童撒谎大概有以下两种原因:
1、表达心愿
“有三个电视机”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话不能单从表面意思去理解,更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它的背后的心理需求。
讲这句话的孩子当时的心情就是希望“如果我家能有三个电视机该有多好呀!”“如果有了三个电视机,爸爸就不会因为要看球赛而霸占电视机了;哥哥也不会因喜欢连续剧而独占电视机了;当然我也就可以独自看我所喜欢的动画片了!”
他把这个愿望和空想联系在一起了,因此,采取了“有三个电视机”的语言表达方式。低龄儿童的心理结构,往往是主观与客观融为一体,这种现象称为“主客观未分化”,是低龄儿童心理的一个特征。
2、逃避责骂
A:“你刚才是不是去踩草坪了?”
B:“没有。”
A:“没有?我明明看见你从草坪里跑出来的。还说没有。”
B:“……”
A:“你到底踩没踩?”
B:“踩了……”
这样的对话在亲子互动或师生互动中并不少见,孩子“睁着眼睛说瞎话”确实让人生气,但我们也要冷静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孩子做了错事后,面对大人的询问,他们为了逃避责骂,常常会撒谎。其实他们的想法很简单:我犯错误了,但只要我不承认,就不会挨骂了。他们并不是要故意地欺骗谁,但最终被大人“逼”得只好说了实话,还是免不了要挨批评。
对策:儿童“说谎话”的种类繁多:想像谎话、愿望谎话、无知谎话、游戏谎话、辩解谎话、吸引注意力谎话等等。他们的谎言大都来自想象、愿望、无知,或出自辩解、引人注目的目的。
我们应该认清隐藏在谎话背后的儿童心理,采取与其心理状态相符的办法解决。
例如,当你听到孩子说“我家里有三个电视机”的时候,你就应该接着说:“哦,是吗?那太棒啦!”表示理解孩子的愿望和心情,然后再说:“如果能有三个电视机,你就可以自己看一个了,那该多好啊!”
当孩子不肯承认他做的错事时,你可以先给他一个台阶下,说:“看来你已经认识到这是错误的行为了。”然后再问:“那下次该怎么做呢?”让孩子自己说出避免错误行为的方法。